在编科研人员7人,博士后1人。其中博士7人,硕士1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人,副高级职称2人,中级及以下职称5人。
详情本研究室利用以基因组学为代表的多组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干湿相结合的方法和手段,对以下领域进行研究:(1)作物新育种方法探索:充分整合基因组、转录组、表观组、蛋白组、代谢组和表型组等多组学高通量数据,应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方法,构建新的辅助育种模型,与传统育种相结合,开发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作物育种新方法。目前课题组主要以重要的蔬菜-生菜为模型和研究对象。(2)表观遗传学:从分子、细胞、个体以及整个植物界水平研究小RNA,尤其是microRNA的起源、进化和功能;挖掘小RNA在生物育种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详情研究室旨在以资源为基础、技术为桥梁、人才为核心,立足自主创新,形成自身研究特色,针对作物高抗、高产新品种培育的重大战略需求,主要开展:(1)大麦及其野生近缘种资源搜集、保存、鉴定和评价研究;(2)大麦属I基因组从头测序组装、解读以及演化等研究;(3)野大麦功能基因组及其重要农艺性状(抗逆、生长发育)形成的分子基础研究;(4)建立新型高效草业生物技术育种体系,创制高抗、高产多功能新品种(系),为作物抗逆和高产育种提供技术支撑。课题组成员曾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参加国家级项目1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近10项;发表SCI论文10多篇;与首都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联合培养研究生20余名。
详情本研究室成立于2002年,主要从事林木生物技术和谷子分子育种研究。重点研究内容包括林木细胞壁合成机理和杨树材性改良基因工程育种、谷子种质资源评价保存和生物技术育种。团队现有正高级职称研究人员2名,副高级职称研究人员3名,中级职称研究人员2名,以及多名流动研究人员。
详情玉米分子育种研究室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建立和完善不依赖于基因型的玉米骨干自交系的高效DNA导入技术,建立和完善玉米骨干自交系的基因编辑技术体系,通过促进玉米根系生长培育抗旱玉米新种质材料。二是聚焦营养导向型农业,以玉米天然产物(类黄酮等)合成通路解析为抓手,挖掘通路关键基因,解析基因调控机制,创制品质优良的功能型玉米新品种;三是玉米根系生长发育和抗逆性相关重要基因的挖掘及功能鉴定和基于RNAi的新型绿色高效玉米害虫防治技术研究。近年来在玉米天然产物合成通路解析、类黄酮异荭草素营养保健功能、玉米基因组编辑、玉米高效遗传转化方法、玉米根系发育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获得1项重大技术突破:建立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磁珠介导的不依赖于基因型的玉米高效转化平台”。
详情